导语:著名历史思想家曾国藩,对仁学思想的理解又是怎样的呢?
曾国藩,近代历史上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晚清重臣。其学术主要以理学为主。曾国藩的家书以及他的著作《挺经》,也表达出了一些关于仁学的思想。本部分就试着来解构并探析一下曾国藩的仁学思想。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其家庭教育中的仁以及修身与治兵之仁。
《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理学思想的重要资料,同样对仁学很重要。因为,仁首先是对家人来讲的,对待家人都不仁了,对待世间万事万物,也就不足以称仁了。曾国藩在其家书“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中说曾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可以看到,在曾国藩看来,仁是进德的重要内容。
求学一定要静坐。静坐的目的是找到仁心,这是求学的重要目的。另外,在《禀祖父母·请给族人以资助》之中,曾国藩说,“在伏念祖父平日积德累仁,救难济急,孙所知者,已难指数;如廖品一之孤,上莲叔之妻,彭定五之子,福益叔祖之母,及小罗巷樟树堂各庵,皆代为筹划,曲加矜恤,凡他人所束手无策,计无复之者,得祖父善为调停,旋乾转坤,无不立即解危;而况楚善八叔,同胞之亲,万难之时处?”他对于父母的尊重,就是因为父母平日积德累仁,这是道德的最高标准,是价值归宿。
仁是一种境界,由静坐而得。同样曾国藩还讲到了仁的境界如何微妙,他说,“凡仁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疑心生则计较多而出纳吝矣,私心生则好恶偏而轻重乘矣,使家中慷慨乐与,则慎无以吾书生堂上之转念也”。(《曾国藩家书》之《致诸弟·述接济亲戚族人之故》)因为有了仁,就有了善心的源泉,又能一鼓作气,即使稍有些杂念、疑心和私心,都可能被仁心打败。好像应了仁者无敌的古训。在他对九弟的一封信中,曾国藩同样表达了对于仁的一种要求,他说,“余待希厚雪霆诸君,颇自觉仁让兼至,岂有待弟反薄之理?惟有时与弟意趣不合,弟之志事,颇近春夏发舒之气,余之志事,颇近秋冬收啬之气。”
曾国藩是理学大家,凡事都要讲个“理”字。理学很重对仁的内心修养,做人做事都讲究仁的原则。通过一些资料,笔者对曾国藩的仁,除了在家教方面,还包括修身之仁与带兵之仁,两个方面。先是修身之仁,“细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约有四端:曰慎独则心泰,曰主敬则身强,曰求仁则人悦,曰思诚则神钦;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内省不疚,体则存心养性,则民胞物与,大公无我,故人悦。思诚者,心则忠贞不二,言则笃实不欺,至诚相感,故神钦。四者之功夫果至,则四者之效验自臻。余老矣,亦尚思少致吾功,以求万一之效耳。”只有求仁才能身心愉快,只有求仁才能达到理学家所说的慎独、思诚等境界。这一点,和其他理学家并无二致,不再赘论。
曾国藩不是闭门读书之人,而是封疆大吏,而是朝廷重臣。他手握兵权,平荡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理论家。那么,我们很有必要来看一看他的带兵之道。关于带兵打仗与仁学的关系,曾国藩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论述:“带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用不上再说吧。仁者,即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也。待弁勇如待子弟之心,常望其发达,望其成立,则人知恩矣。礼者,即所谓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泰而不骄也。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威而不猛也。正其衣冠,尊其,俨然人望而畏之,威而不猛也。持之以敬,临之以庄,无形无声之际,常有凛然难犯之象,则人知威矣,守斯二者,虽蛮陌之邦行矣,何兵勇之不可治哉?”这里的仁,意思是指自己想建功立业,则先让别人建功立业,自己想兴旺发达,则先让别人兴旺发达。将帅对待官兵如同父兄对待子弟一样,总是希望他们兴旺发达,总是希望他们建功立业。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那么官兵就是对你感恩戴德。
文章来源:《军事历史研究》 网址: http://www.jslsyj.cn/zonghexinwen/2021/0918/497.html
上一篇:三份历史文献中的“九一八”
下一篇:那些被历史卷携的故事,会以怎样的方式回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