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相关研究成果介绍
第三节 区域界定与研究方法
一 区域界定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南阳盆地发展地理环境
第一节 南阳盆地自然地理环境
一 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二 南阳盆地气候及历史时期气候变迁
三 河流、土壤、动植物与矿产
第二节 南阳盆地人文地理
一 先秦考古文化区及文化演进
二 秦汉以来风俗区演变及其差异
第二章 南阳盆地区域发展时空差异及内部结构
第一节 南阳盆地区域发展时空特征
一 农业种植类型及农业区转变
二 农田水利
三 人口
第二节 南阳盆地行政区划与中心城市发展变化
一 南阳盆地行政区划演变
二 区域内部城市等级变动及区域开发分异
第三章 区位变动视野下南阳盆地发展历程
第一节 逐渐发展时期:三代至春秋战国时期
第二节 发展极盛时期:秦汉时期
第三节 波动式发展时期:唐宋以降
第四章 当代南阳盆地发展建议
第一节 南阳盆地发展机制
第二节 南阳盆地的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文章摘要:区域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整个中国历史地理学离不开区域历史地理学研究及发展。本文进行区域历史地理学研究中,以南阳盆地作为考察对象,是因为南阳盆地本身所有独特性,南阳盆地历史时期发展趋势变化巨大,秦汉时为一方名都,东汉更是帝乡所在,但两汉之后南阳发展呈波折趋势,大部分时期衰落凋敝趋势明显,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探讨南阳盆地区域发展时空差异、行政区划演变、中心城市发展变化,以及南阳盆地历史时期变化发展趋势,分析影响南阳盆地发展各个重要因素,并据此提供现代南阳城市及区域发展建议。具体而言,除绪论外,本文共分为四章,整体上以时间为线索。文章开始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和相关研究成果介绍,并对研究区域范围进行界定,说明本文所使用研究方法。第一章简要表述南阳盆地发展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南阳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盆地气候及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以及河流、土壤、动植物、矿产资源概况;人文地理环境主要包括先秦考古文化区分布及文化演进、秦汉以来风俗区演变及差异,通过各个地理要素分析,发现南阳盆地不论在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方面都具有过渡性。第二章着重分析南阳盆地区域发展时空差异及区域内部结构,主要论述农业、农田水利、人口三个指标在各时期发展状况及分布情况,发现它们与盆地经济发展存在正相关关系。通过盆地行政区划演变和中心城市变动,反映盆地内不同时期历史地位和社会经济变化以及经济开发重点区域变动情况,发现南阳历史时期发展总体趋势呈波浪型,其最高点为两汉,最低点为元代,清水流域一直是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最发达的地区,淯水流域内部,经济重心经历了一个从上游转向中下游流域再转回中上游的发展历程,比水流域、湍水流域也是本区内开发较好地区。第三章着眼于外部区位变动对南阳盆地发展影响,是否地处“边疆”是重要影响因素,“边疆”关系国家政治安全,处于“边疆”时期是盆地发展时期,地处内陆则呈衰落趋势。三代和夏商周时期,夷夏对立边界的区位位置,促使南北势力着重争夺南阳盆地并大力经营,尤其周代,南阳是对抗荆蛮淮夷、守护南土前线,维护金道锡行安稳,周代在南阳大行分封,这是南阳快速发展开始。春秋时南阳处于东周南疆,是楚北上中原必经之地,楚国出兵取申吕之地,在南阳设县设郡治理并训练军队,战国时韩秦楚三家争夺南阳,军事政治地位重要使得南阳成为一方名都。秦朝时,东西方之间矛盾依然残留,残存旧贵族势力使得关东六国故地仍不十分稳固,西汉时诸侯王国区和汉郡区形成了两个均质区,南阳政治地位重要得益于是秦与六国故地分界、西汉汉郡区与诸侯王国区分界上的交通孔道,秦、西汉对盆地一系列治理,使豪强地主与宗亲力量在南阳壮大,最终南阳豪杰佐刘秀建立东汉。东汉前期南阳达到发展顶峰,但因地处内陆临近全国政治中心,军事地位降低,中期之后便开始衰落。东汉以后以至近代,南阳大部分时期处于王朝统治内陆位置,政治地位不重要加剧经济衰败趋势。第四章则简单探讨影响南阳盆地发展内外要素,适宜气候、交通便利、山水相间地形、人口数量变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是南阳盆地发展重要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则是区位变动中,南阳盆地越来越处于远离国都的内陆地区,随着政治格局由东西方对峙转向南北方对峙,南阳交通孔道功能和军事地位有所下降,使得南阳盆地从中央治理要地转为一般地区。同时为当代南阳盆地发展提出意见,主张建立一座休闲旅游城市,成为河南省“后花园”。
文章来源:《军事历史研究》 网址: http://www.jslsyj.cn/qikandaodu/2021/1110/512.html
军事历史研究投稿 | 军事历史研究编辑部| 军事历史研究版面费 | 军事历史研究论文发表 | 军事历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军事历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